快修家电维修边肖为您带来冷库系统的运营、维护、运营和管理。
I .制冷剂
在制冷系统中循环的工质称为制冷剂。当制冷剂通过蒸发器时,它从待冷却的物体吸收热量,然后热量通过冷却水被冷凝器带走并排放到大气(环境)中。最初来自制冷百科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氨(R1)被用作制冷剂。当有水时,氨会腐蚀铜及合金(铸造锡青铜除外),与空气混合会有爆炸的危险(爆炸浓度为16~25%体积比),所以操作时要特别注意。
当使用氟利昂(R22)作为制冷剂时,应注意系统的回油,以确保系统干燥且不泄漏。冷冻油的质量直接影响零件的磨损和压缩机的寿命。使用时,如果粘度下降15%,油的颜色会变深,应及时更换新油,防止积碳。
第三,排气压力和排气温度
排气压力和冷凝压力大致相等,(实际上,由于管道损失略有差异,一般设计条件下的压力损失为0。01MPa)两者都与冷却水的水温、水量、冷凝面积有关,排气压力(冷凝压力)随着冷却水温度的降低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反之,则上升。排气压力的增加不仅会增加排气温度,还会降低制冷量,增加耗电量,因此在运行过程中应尽可能降低排气压力(冷凝压力)。
四.吸入压力和吸入温度
吸入压力和蒸发压力大致相等。(实际上,由于管道损失略有差异,一般设计条件下的压力损失为0。01MPa),两者都由蒸发器的工作温度决定。吸入温度是指压缩机入口处的制冷剂温度,蒸发温度是指蒸发器中的制冷剂温度。吸入温度和蒸发温度之差称为过热。运行中应尽可能降低过热,但为了防止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造成液击,吸入温度一般控制在比蒸发温度高1/3左右。
动词(verb的缩写)制冷系统中的异物
制冷系统中的水分、不凝性气体、冷冻机油、金属屑、油脂、纤维、灰尘等。这对制冷设备影响很大。最初来自制冷百科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1。水分的影响:
系统中的水分对设备有很坏的影响。一般水分和制冷剂的相互作用会同时腐蚀金属和乳化润滑油。有时,在低压部分的小通道处,水分会冻结并堵塞通道,因此氨制冷剂的水分含量应4%。如果氟利昂系统中有水分,不仅会产生冰堵,还会使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防止水分进入系统的措施:
1、当使用空气进行气密试验时,应尽量使用干燥气体和不可燃气体,如碳酸气或氮气等。
2.选择符合标准的制冷剂;
3.选择标准冷冻油;
4.系统必须无泄漏,特别是在真空中,以防止空气侵入;
5.拆卸机器时,最好保持机房干燥,以防蒸汽侵入机器。
2。不凝性气体的影响
系统中的不凝性气体大部分是高温下空气侵入和油分解产生的。由于系统中不凝气体的存在,冷凝压力和排气温度升高,降低了制冷量,增加了功耗。特别是氨作为制冷剂时,不凝性气体的存在往往会引起爆炸,所以要时刻注意系统中不凝性气体的放空工作。
防止不凝气体进入系统的措施:
1、加注制冷剂前,应使系统达到高真空;
2.设备拆卸安装后,应抽真空;
3,
制冷系统中压缩机排出气体携带的润滑油被油分离器分离,但仍有一部分油进入中冷器、冷凝器、储液罐和蒸发器等。由于设备内有油,设备内表面产生油膜,增加热阻,使换热变差,影响设备性能。因此,操作人员应定期从制冷设备中放油。最初来自制冷百科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因此,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铁屑、灰尘、淤泥、氧化物等。设备和管道中的杂物应完全清除;
2.清除各种设备中的积水;
3.清除机器内部涂有防锈涂层的油脂和其他异物;
4.对于新安装的设备,应经常清洗系统中的氨过滤器和氨液过滤器,以及压缩机各级的吸入过滤器、滤油器和曲轴箱。
制冷系统和设备的运行管理
一、制冷压缩机启动前的准备
1.检查压缩机
检查压缩机和电机的运转部件。应无障碍物,防护罩完好。油位不得低于观察孔的1/2或两个观察孔之间。每个压力表的所有阀门都应打开,压力表的指示值应正常。如果压缩机上有旁通管路,旁通阀应该打开。然后检查水套供水管道的连接,油压、高压、低压、电等自动保护装置的位置,确认电机的启动装置处于启动位置。
2、检查高低压系统的相关阀门
在高压系统中,油分离器、冷凝器、高压贮液器、辅助贮液器的 进、出液(气)阀,安全阀前的 截止阀,均压阀,压力表阀,液面指示计的 截止阀均应开启。本来来源于制冷百科微信公众号在低压系统中,压缩机的 吸气阀,各设备的 放油阀、加压阀、冲霜阀、排液阀应关闭;压力表法、安全阀前的 截止阀,氨(氟)泵上的 进、出液阀、抽气阀、自动旁通阀,压差继电器接头上的 阀门和有关的 过桥阀都应开启;气液分离器和低压循环贮液器的 供液阀、分调节站至蒸发器的 供液阀,以及由蒸发器经气液分离器、低压循环贮液器至压缩机的 进、出气阀都应根据制冷工艺的 要求进行调整。
3、 检查高、低压贮液器的 液面
高压贮液器的 贮液量应不超过0%,不低于30%,辅助贮液器的 液面应在溢流口位置;低压贮液器和排液桶一般不应存液,若存液超过30%应及早排液;低压循环贮液器或气液分离器的 液面应保持在控制液位上,在控制失灵或无液位控制时,液面应控制在最高不超过60%,最低不低于20%;若液位过高,应先排液再开机。
4、检查中间冷却器
对于双级压缩系统,还应检查中冷器的 进、出气阀,蛇形盘管的 进、出液阀和液位控制器气体、液体平衡管是否已全部开启。本来来源于制冷百科微信公众号
5、其它
检查氨(氟)泵、水泵、盐水泵和风机的 运转部位有无障碍物,电机及各电气设备是否完好,电压是否正常;对所有用电的 指示和控制仪表送电,观察仪表的 指示等是否正常,若有问题应及时检修。
6、确认以上所有各项都合格
启动水泵(或风机),向冷凝器、压缩机水套和油冷却器供水、液(或送风)。本来来源于制冷百科微信公众号
二、制冷设备的 运转调节
1、蒸发温度的 调节
蒸发温度一般由蒸发压力查表得出,蒸发温度的 高低取决于生产工艺的 需要及蒸发器的 传热温差。
正常运转中,蒸发(evaporate)温度随热负荷的 变化而变化,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压缩机的 增减载。在压缩机的 容量和热负荷不变的 情况下,若蒸发器传热情况变差,如霜层或油垢过厚,供液阀开得过小而供液不足以及蒸发器中存油过多等,都会影响蒸发温度,影响换热效率。这种情况下,应采取相应措施:融霜、适当增大供液量,对蒸发器积油进行清理等。
1。2、冷凝温度的 调节
冷凝温度用冷凝压力或排气压力查表得出。水冷冷凝器的 冷凝温度较冷却(cooling)水出口温度高4~6℃,蒸发式冷凝器的 冷凝温度比夏季室外空气湿球温度高8~14℃,风冷冷凝器冷凝温度比空气温度高8~18℃;最终冷凝温度不允许超过40℃。
1。3、过冷温度的 调节
过冷温度可从节流阀前液体管上测得。单级制冷循环一般利用冷凝器获得过冷,一般过冷温度为3℃,对双级制冷循环过冷温度一般比中冷器内的 温度高3~5℃。本来来源于制冷百科微信公众号
1。4、中间温度的 调节
中间温度由中间压力查表读出。要根据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和高、低压容积比确定中间温度。实际使用中采用高低压级压缩机组能量增减载调节中间温度。
2 、制冷压缩机(compressor)的 调配与转换
压缩机的 调配应以能够保证制冷工艺的 要求和节省用电为原则,并考虑操作与管理。主要依据如下:
1、应尽量使压缩机的 制冷能力与制冷装置的 热负荷相适应。
2、根据压力比配置压缩机的 台数。
3、根据不同的 蒸发温度单独配置压缩机的 台数,当系统热负荷不大时,允许与相近蒸发温度系统并联配置。
4、压缩机的 运转台数应尽可能少。
压缩机在运行中如需与已停止降温的 冷间相连接时,必须缓慢开启调节站的 回气阀,密切注意回气温度和压力,及时调整压缩机的 吸气阀,防止发生湿冲程。
三、压缩机发生湿冲程的 操作管理
压缩机发生湿冲程是因为液体制冷剂进入气缸所致。液体进入量少时,气缸外部结霜,量多时不仅结霜,而且会发生敲缸,严重时损坏机器。
1、 单级压缩机湿冲程的 操作调整
压缩机发生湿冲程时应立即关小压缩机吸气阀,同时关闭节流阀停止供液。若吸气温度仍继续下降,应再关小吸气阀,并启动卸载装置,待温度回升后,慢慢开启吸气阀,逐渐增大负荷,直到机器恢复正常工作。在处理湿冲程时,应注意调整油压,若油压过低时应停机。
当发生严重湿冲程时,应首先停车,等处理完液体制冷剂时再开车,同时,冷却器和水套中的 供水量应加大,以防冻裂。为尽快恢复机器运转,机体内液体制冷剂可通过放空阀放出。本来来源于制冷百科微信公众号
2 、双级压缩机湿冲程的 操作调整
低压级压缩机发生湿冲程往往由于蒸发温度或低压设备操作不当造成,其处理方法同单级压缩机。
高压级压缩机出现湿冲程往往由于中间冷却器液面过高所致。处理时,应先关小低压级的 吸气阀,卸载到最小载荷,再关小中间冷却器的 供液阀,及时关小高压级的 吸气阀并卸载。待高压级恢复正常工作后,再开大低压级的 吸气阀,恢复正常运转,并向中间冷却器供液。如果高压级结霜严重,应立即停止压缩机运转,并对中冷排液,其它操作类似单级机。
3、 预防措施
应注意观察吸气温度,正确调整各容器的 液面,慎重调节吸气阀。发现机器出现湿冲程的 迹象如:吸排气温度下降很快,机器吸气腔结露,机体发凉,运转声音沉重,阀门起落声音不清晰等,应及时处理。本来来源于制冷百科微信公众号
四、冷凝器的 操作管理
首先根据压缩机(compressor)的 制冷能力和冷凝器的 冷凝能力,调整冷凝器的 运行台数和冷却水泵或风机的 运行台数,实现经济合理的 运行。
1、冷凝压力一般不超过1。5MPa;
2、经常检查冷却水的 供应情况或风机的 风量情况,保证水量或风量足够,分配均匀。冷凝器(类别:换热设备)的 进出水温差应根据冷凝器种类调整,蒸发式冷凝器通常控制在8~14℃,立式和淋激式为2~3℃,卧式为4~6℃,冷凝温度较出水温度高3~5℃。
3、对于氨压缩机应定期采用化学分析法或酚(phenol)酞试纸检验冷却水是否含氨以确定冷凝器是否漏氨,一般每月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 对于氨压缩机(compressor)应根据压缩机耗油量的 多少定期进行系统放油,一般每月一次。并根据冷凝温度、压力及水温、空气温度情况分析是否需要放空气。
5、根据水质情况,定期除水垢,水垢厚度一般不得超过1。5mm,一般一年清除一次。
6、蒸发式冷凝器运行时,应先开启风机、然后是循环水泵,再开启进气阀和出液阀。冷库安装实际上是一种低温冷库(冷藏库)也属于制冷设备的一种与冰箱相比较,其制冷面积要大很多,但他们有相通的制冷原理。冷库保养安全要求1.冷库用运输工具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2.库房内应合理分区并设置相关标识,便于库房内的货物贮存、运输和管理。3.库房内应设应急照明、开启门锁及报警装置,可自救或报警求救。4.库房内的货架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5.冷库门四周应设防橦护栏,并有醒目的标识。6.装配式冷库应设平衡窗。喷水嘴应畅通,定期清除水垢。
五、油分离器的 操作管理
氨活塞机组通常使用的 洗涤式油分离器。在正常运行中,进、出气阀和供液阀开启,放油阀关闭。根据开机时间长短和机器的 耗油量及油分离器下部存油情况确定是否放油,通常每周1~2次。螺杆机组自身带的 油分离器不用放油。本来来源于制冷百科微信公众号
氟活塞机组通常使用过滤式油分离器。在正常运行中,进、出气阀开启,手动回油阀关闭。自动回油阀周期性打开,回油时由于内部高压过热蒸气的 作用使回油管变热,不回油时应是冷的 。因此回油管油周期性发热说明油分离器自动回油装置工作正常, 否则表示发生故障。发生故障时,为保证运行正常,应定期开启手动回油阀进行回油,并且注意防止大量高压蒸气进入曲轴箱。
六、高压贮液器的 操作管理
贮液器在运行前,放油阀和放空气阀应关闭,压力表阀、均压阀、安全阀前的 截止阀和液面指示器的 阀门必须全开,运行时,打开进、出液阀。如几台贮液器同时使用时,应开启液体和气体均压阀,使压力和液面平衡。另外液面应保持在40%~60%,最低不低于30%,最高不超过0%,压力不超过1。5MPa。有油或空气应及时放出。
贮液器停止使用时,应关闭进、出液阀,贮存液量不应超过0%,与冷凝器间的 均压管不应关闭。长期停机时,应尽可能(maybe)将制冷剂抽回贮液器中,以防止其他设备泄露造成损失。收回制冷剂后,除压力表阀,安全阀前截止阀,液面指示器阀打开外,其余全部关闭。
在中小型氟制冷系统中,往往冷凝期间做贮液器,长期停机时,液体收回至冷凝器中贮存。
七、中间冷却器的 操作管理
中间冷却器(cooler)的 供液由手动调节阀和液位控制器控制,液面水平控制在指示器高度的 50%左右。高压机吸气温度应比中间压力下的 饱和温度高2~4℃,中间压力应调整为最佳中间压力。使用手动调节阀供液时,应根据指示器的 液面高度和高压机的 吸气温度来调整供液阀的 开启度;同时根据低压机耗油量按时放油。
中间冷却器停止工作时,中间压力不应超过0。6MPa,超过时应采取降压或排液措施。
八、低压循环贮液桶的 操作管理
使用前首先巡查放油阀、排液阀是否关闭,进、出气阀,安全阀前截止阀,油面指示器阀,压力表阀是否打开。然后开启调节站或高压贮液器的 供液阀,待液面达到1/3高度时,开启循环贮液桶的 出液阀,启动氨(氟)泵向系统供液。为防止桶内液体被瞬间抽空,造成氨(氟)泵无法正常工作。氨(氟)泵出液阀应适当关小,待经一段时间的 运行桶内液面平稳后再将出液阀开启至正常位置。本来来源于制冷百科微信公众号
运行时,液面要保持在容器高度的 1/3处,特别在开始降温、停止降温和冲霜排液时,要注意液面高低。冷库安装主要用作对食品、乳制品、肉类、水产、化工、医药、育苗、科学试验等的恒温贮藏冷气设备.若液位超高应关小或关闭供液阀;采用电磁阀自动供液时,应调节电磁阀后节流阀的 开启度,使电磁阀工作有间隙时间,应定期清洗电磁阀前的 液体过滤器。同时应经常察看自控系统的 指示灯和液位计指示的 液位。另外,应及时放油和注意循环贮液器的 隔热性能。
九、分离器的 操作管理
分离器在正常工作时,要根据压缩机的 运行状况、蒸发器和液面指示器的 指示情况,调整供液量,通常液面计的 高度在1/3处。并定期放油和注意隔热层有无损坏。本来来源于制冷百科微信公众号
十、排液桶的 操作管理
排液桶在进液前,应先检查桶内的 液面与压力,若有液体应先排液,再打开降压阀,把桶内压力降至蒸发压力后关闭。打开其他设备的 出液阀和排液器的 进液阀进行排液工作。桶内液位不应超过0%,排液完毕后关闭进液阀,进行放油。油放尽后,关闭高压贮液器至调节站或循环贮液器的 供液阀,打开增压阀、排液器至调节站或循环贮液器的 供液阀,将排液器的 制冷剂液体送到低压系统中去。此时排液桶内压力应保持0。6MPa。排液完毕,关闭排液器的 供液阀,并且立即把桶内压力降至蒸发压力,同时打开高压贮液器、调节站或循环贮液桶的 供液阀,恢复系统的 正常供液。
文章冷库系统操作、维修养、运行与管理到此结束,更多文章请持续关注闪修通家电维修。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