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电器节能“身份证”去年正式实施。根据国家发布的相关规定,空调和冰箱两类家用电器必须贴上“能效标签”才能上市。有必要让消费者注意到,个别厂商在技术实力、资金实力、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没有优势。所以他们会在“节能”的热潮中打“擦边球”,用混淆概念、假真假假的方法来迷惑消费者。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节能电器要警惕四大陷阱。冰箱的日常耗电量不仅与冰箱的有效容积有关,还与使用环境、打开的门的数量、记忆物品的数量和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抛开这些因素,只宣传日常用电量,意义不大。第二,虚张声势。一些企业宣传自己的产品有很多节能技术和理由,试图夸大节能技术的数量来迷惑消费者,但他们不谈节能效果,也无法获得权威部门的认证或实验数据。因此,消费者在购买节能电器时,不仅要看节能技术的数量,还要看是否有节能效果的实验数据。第三,无效比较。类似的数字在空调的推广中随处可见。比如你买了某品牌的1.5P或者2P节能空调,平均每天使用6-8小时,一年可以节电1600-2000元。如果用两年,可以用省下来的钱再买一台节能空调。这种比较表面上看似“有说服力”,实质上是一厢情愿。谁家的空调每天会开6-8小时?4.误导性诱惑类比。其目的是让消费者被其误导的内容所吸引,进而产生购买的欲望。此前在某等离子电视机的广告中,声称“耗电量比普通台灯少”,推销商的解释更是嚣张。“我们一天一小时用等离子电视机,一天八小时用台灯。”